做这样的十三中人
唐挈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在新的学年,我们不仅迎来了20多名新教师,还迎来了800余名初一、高一的新同学。在此,我代表学校对新教师、新同学成为“王府中最美校园”的新成员和建设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昨天,我代表学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宏大的阅兵仪式,展现了中华儿女“山河永固”的决心和力量。同学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的和平事业,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这是中华民族的壮举。习总书记的讲话,更是将我们引领到过去与未来的历史交汇点,开展纪念活动,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承载历史的厚重;我们更要珍爱和平、发愤图强,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回望过去,学校自1929年始,96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公、诚、勤、朴”成为辅仁学子鲜明的特征;展望未来,在一个技术驱动、高度链接、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同学们,让我们扎稳脚跟、仰视长空,问问自己:未来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期待?新时代的十三中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今天,我想以“做这样的十三中人”为题,和老师们、同学们做个交流,为新时代的十三中毕业生画个像。
一是要成为身心健康者。学校建校60周年时,提出了“坚定、勤奋、强健、创新”的校训,这里的“强健”,是指“心强体健”,就是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必备的社会适应能力。
回顾学校历史,十三中始终高度重视同学们的身心发展。早在辅仁时期,我们此时所在的这片操场上就有网球、曲棍球、棒球、撑杆跳、跨栏的训练与比赛。建国后,学校足球队多次获得西城区、北京市冠军。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舢板队成为了后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至今日,学校还是皮划艇和手球项目体育传统校,在市、区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学校也打造了“心育节”,各班召开了提升幸福感的心理知识晨检,开展了“治愈时刻”摄影大赛,还在竹林小院开了“解忧杂货铺”,这些活动温暖激励了很多同学,使得同学们不仅能“合群”“成群”,还能“乐群”“能群”。
同学们,身心健康是个人成长与幸福的基石。未来生活中,知识越来越丰富、技术更新越来越快速、人际关系也面临新的建构,唯有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理,我们才能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才能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要成为文明传承者。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体系,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它蕴含着民族的智慧、价值观与文化认同,也是我们立足世界的根本。你只有读过了孔子、王阳明,才能在面对人生时,懂得“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智慧启示;只有读懂了李白、苏轼,才能在面对起落时,保持一份“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与旷达;只有理解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才能在民族复兴大业中,涵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展现自己的民族担当。
传承文明,始终是学校的使命。辅仁附中时期,学校的国文课程占比不低于全部课程的二分之一,我们优秀校友卢世璧院士曾回忆道:学校开有“修身”课程,就是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现在,我们开创了全新的艺术课程体系,引入了传统艺术、非遗技艺,不断完善校园艺术节。今年,学校还要举行校园文学节,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在文学、艺术中发现文明之美,传承文明之光。
三是要成为未来创新者。同学们读一读学校院士校友们的简历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创新者的模范。现在学校的校训中的“创新”,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校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教育改革之路上阔步前行的姿态,学校提出的电化教育、社区教育、环境教育,开全国中学教育之先河。而如今,学校科技教育也迈上新台阶,同学们在不断演绎着“将创意变成作品,让创新引领未来”的实践。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创客社的同学又获得了金鹏科技论坛北京市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创意作品全国特等奖!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同学们坚持以“仁”为创新伦理,倡导科技向善、创新为民,比如同学们设计的脑电波控制智慧轮椅,就能真正为渐冻症患者或残疾人提供贴心的帮助。
同学们,我们正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科技“裂变式”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新技术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世界。几个月前,我们还在为春晚上耍手绢的机器人惊叹,而在十几天前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我们就看到了机器人长跑、踢足球、自由搏击的画面。同学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希望同学们以科学家精神涵养自己,呵护好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专注和勤奋的品格,以未来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四是要成为全球贡献者。也许有同学会问,世界那么大,我如此渺小,为什么要做世界贡献者?答案藏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让信息无远弗届,气候变化让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同时,今日之中国,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在昨天的讲话中说:“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要坚定地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毫无疑问,大家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必将在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舞台上展开。因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大国的青年更要有与之匹配的胸襟与格局。
成为全球贡献者,并非要求我们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今年上半年,来自美国犹他州的教育代表团和来自阿联酋总统府教育事务部的代表团分别到访学校,负责接待工作的主要是咱们的同学。同学们讲述的“学校故事”“中国故事”、展现出来的中国青年的朝气和担当,给外宾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在分享中国智慧、体现中国担当,就是在为全球做贡献。
成为全球贡献者,意味着大家的目光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课本和分数,还应该关切远方的声音与世界的脉动;意味着大家不仅要把中国的文化、科技推向世界,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用全球文明的优秀成果来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奠基人生基础,只有文化基因才能筑牢身份认同,只有跨界创新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全球视野才能超越地域局限。同学们,“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呼唤着我们,它期待我们将个人的浪花,投入时代奔涌的洪流。我们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做这样的十三中人:具有“身心健康者”基础、“文明传承者”底蕴、“未来创新者”素养、“全球贡献者”格局,将自己化作一朵浪花,投入新时代奔涌的洪流。
山河永固、吾辈自强!